【伊犁老故事】邱晓伟:夜宿汉人街车马店#
原创 作者:王红涛 公号:伊犁老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15 0:14
原文地址:【伊犁老故事】邱晓伟:夜宿汉人街车马店
本篇原创作者邱晓伟(天津):夜宿伊宁车马店
674 期
“伊犁老故事”(674)大约是 1972 年前后吧,我帮助拖拉机站由伊宁油库购运春耕用柴油。一辆老旧的千里马拖拉机,驾驶员巴给,还有我,经常往返于伊宁市和哈拉吐拜之间,其间有不少趣事发生。本篇是写发生在伊宁市汉人街车马店里的小故事。
—— 作者题记
大约是 1972 年前后吧,新疆财校进修毕业回哈拉吐拜已经三四年了,我会在每年春耕时节参加公社拖拉机站到伊宁油库购运春耕用柴油的工作。一辆老旧的千里马拖拉机,一个强壮的驾驶员巴给,还有瘦高的我,经常驾车往返于伊宁市和哈拉吐拜之间,其间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往事发生。请各位读者一睹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虽然有些俗气,但却是我们经历过的,真实的苦与乐。
新华东路上的车马店就在汉人街旁
天还没亮,巴给就在宿舍门前喊叫:“快起来,我们该上路了,再等一会太阳出来,路面上的冰化了,我们就走不出去了。”
于是我们开着乡里唯一 一台破旧的轮式千里马拖拉机,拉了一辆同样破旧的拖车披星戴月上路了。
每年初春我们都要往返于哈拉土拜小村和伊宁市之间,拉运春耕生产用的柴油。那是一件苦差事,将近一百四十公里的路程,只有接近伊宁市的一段是柏油路,其余都是泥泞的土路或者惊险的,冬雪还没有化尽的山路。
那些年我在乡政府做会计,平日里就喜欢和巴给在一起,他是伊宁四中在哈拉吐拜再教育的学生(还有很多同学,名字我都忘记了,只记得一些同学的绰号,大概有果子(郭子林),建瓜,牛娃(赵宁),老娘,婆娘等等)
我和巴给两个人年龄相差不多,他教我驾驶轮式拖拉机,是我的师傅。出车时,路上有我给他搭一把手他当然也高兴。巴给是一个地道的伊犁回族小伙,一米八五的大个头,一百公斤的体重,红红的脸膛,魁梧的身材、会汉、哈、维三种语言,爱笑、幽默,吃肉,喝酒都是顶级的好手。
机车一出村子,我们就走在早春的草原牧道上了,即使是春天,草原上夜间的温度也是很低,白天化开的路面会重新封冻,路面上那一层复冻的薄冰,使机车不停地打滑,路很难走,但我们还是尽量地把车开得快一点,想在路面全化开以前下了推推大阪,走上通往伊宁市的沙石公路。
黄昏的时候,终于到达了位于伊宁市郊的伊犁石油公司,但是下班了,我们只好把机车开进市区找地方吃饭,住宿。一整天颠簸得又累又饿,浑身是土,面目全非的我们,先后到了 “红旗饭店” 但已客满,那时节市里没有几个可以停车住宿的,又便宜的饭店。无处可去的我们只好开车向车马店走去。
伊宁群众饭店(王民斌供照)
当时的车马店就在新华东路汉人街的街口上,因为靠近商业繁华的汉人街,车马店可是一个热闹去处,不少经商的摊贩,购物的客户,拉脚的车夫,逛街的游客早、晚都会在那里集中。车马店有一个大院子,可以停放各式车辆,我们开着引擎 “达达” 爆响的千里马进入大院的时候,大院里已经停满了各式马车、驴车,有胶皮轱辘的三驾马车,有哈萨克式的槽子车(轮毂外包了铁皮的四轮马车),有漂亮的,扎了花式车棚的六根棍马车,也有小一些的,毛驴拉的架子车。
院子里的车夫们正忙碌地从马车上卸下铁皮食槽,给他们的马儿们添草加料。那些刚卸了套的马和驴有的在院子里打滚解乏,有的长长的嘶鸣,好像在说:“啊,啊,疲惫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正在吃草料的那些马儿们拼命地打着响鼻,咯吱咯吱地用力嚼草。彪悍的车夫们也互相高声地喜笑着打招呼,总之院子里很热闹 —— 那些各式的畜力车和它们彪悍的主人们现在在伊宁市已经不多见了(除了为游览载客的六根棍),可它们曾经是伊犁地区短途运输的主力,有一大批社会底层的伊宁人是靠吆车,搬运货物来养家糊口的。
我们在一个角落里停稳了车,熄了火,还没有从机车头上跳下,一个胖乎乎的,包了花格子头巾,打扮得干净利落的年轻女人嬉笑着,嚷嚷着向我们走来:
“唉呦,巴给师傅呀,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你了,上那儿发财去了,你怎么不到那些高级宾馆、招待所去呀,是不是想我哩,不然你是不会到我们这破马车店来住宿的呀?”
但是我看得出来,她不过是赶过来给我们开票收停车费的,而且显然她认识巴给。巴给也不急着从车头上跳下,伸手向女子白净的脸上轻轻指了一下,说:
“你这个傻妹子呀,快去给我们找一间人少一点的、干净一点的房子去。待一会儿再给你开票,难道我会半夜逃跑不成。”
在那个年轻女人的引导下,我们住进了一间在那时候决不算大的房间 —— 那是一间可以容得下大约十来个人的房间,北面靠墙是一溜土炕,是客人们的通铺,铺了大块的毡片,毡片下面铺了苇席,薄薄的棉被是洗过的,但是已经洗不出来本色,看上去黑乎乎的。没有枕头,客人们要用自己的棉衣做枕头,有些人甚至就用自己的鞋包了毛巾做枕头(穿了马靴的车夫们怕夜间丢失,会把马靴枕在头下)。伊宁老式的房屋大多是用大块的土坯砌筑的,为抵御严寒,墙大多砌筑得很厚,屋里并不冷。四、五个人已经在屋里安顿了下来,看上去他们都是车夫。
“你们好,朋友们。” 巴给和我向他们一 一问了安。车夫们也都礼貌地站了起来和我们握手 —— 那时候相对赶车的人,开轮式拖拉机算是更加体面的职业 —— 他们正围坐在炕上喝茶,炕上铺了达斯特尔汗,餐巾上有车夫们由家里带来的馕饼、奶疙瘩,水果和一些小吃。他们中的一个人显然认识巴给,那是一个身形魁梧的车夫,三十几岁,黑红脸膛,浓眉大眼,腰间扎了宽宽的蓝布腰带。他亲热地向巴给问安:
“你好啊,兄弟。家里人都好吗?你这是打哪儿来呀?路上平安吗?车况也好吧?”
不待巴给回答他又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好,兄弟。我叫哈尔散,是巴给的朋友。” 然后他又热情地招呼其他人在炕沿边上为我们让了座,风趣地对我说:“来吧,和我们一起吃一点吧,看看我们吃得多棒。喷香的 tohaxi (一种厚一些的圆形的馕),五加皮(酒)一样的茯茶,来吧兄弟,劳苦了一天的人,来享用晚餐吧。尝尝我家老婆子打的馕,这可是全伊犁最棒的馕啊。”
又渴又饿的我们就加入了他们,边喝茶边聊了起来。聊天中我知道了巴给、哈尔散、还有刚才的那个年轻的女开票员都是在伊犁东梁上的巷子里长大的,所以互相熟悉。
我对面坐的那个头戴花帽穿得比较整洁的维吾尔人是一辆六根棍马车的车夫,他叫依明,面庞瘦削,眼窝很深,眼睛明亮有神,总是笑嘻嘻的。六根棍马车是专门拉客用的,是马车中的上等车(现在叫马迪),伊宁市大街上搭乘六根棍马车的人,大多是一些花团锦簇般漂亮的,爱说爱笑的维吾尔姑娘们,也有为逛街才换上好衣服,好皮靴的大爷、大婶们。乘客是上帝,所以依明总是笑嘻嘻的。
依明身边坐的那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是一个长车架毛驴车的车夫,长架子的毛驴车是专门给一些建筑工地拉砖送料用的,那种车的车夫是驭手又是搬运工,是真正的苦力。听口音他是四川人,刚来新疆不久,车和毛驴是老乡借给他的。又黑又瘦的他说,再辛苦一阵子凑够钱自己就可以买一挂好架子车和一头毛驴了。
伊犁的毛驴架子车曾经兴盛一时。摄影王民斌
我们边喝茶边聊,不时有维吾尔、回族少年或者大婶们提了跨篮,提了铁皮桶进来兜售他们的吃食,有白水羊头、羊蹄,有做得很漂亮的白斩鸡,有奶疙瘩,有酸汤揪面片,有清凉加汽的格瓦斯(一种用蜂蜜和麦麸制成的家酿低度饮料),有手摇的,酥油味很重的手工冰淇淋,有喷香的羊肉串……。小贩们兜售的每一样吃食都是那么好吃,都是帮尖(伊犁方言,顶好的意思)的伊犁特色民族风味食品 —— 那时候少有缺德人家做了假冒伪劣食品拿出来兜售。
也许是见了发友哈尔散,也许是几个人聊得投机,也许是那些少年的叫卖打动了巴给,巴给大方地呼唤来了一个跨篮叫卖的维吾尔少年,买下了他的两只白斩鸡,两套清水羊头、羊蹄,几瓶格瓦斯。于是大家为如此丰盛的晚餐高兴了起来。
那其中最高兴的是我,一方面听着车夫们一会用汉语,一会用维语,一会又夹杂上几句哈语聊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除了那个小四川,我们都会两种以上的语言),一方面吃着美味可口的食物,一整天的劳累全消失了。
车夫们一年四季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能讲出许多人世间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故事,车夫们尤其爱讲述他们吃的苦,享的福,讲他们遇到的风骚女人…… 当然有些故事讲得很夸张,所谓 “吹牛不上税”,也有些故事有些黄,不过和一些现在的名人们讲的 “段子” 相比也黄不到哪儿去,更完全没有 “天上人间” 里的那些故事那么 “灿烂辉煌”。
那小四川觉得白吃人家的不好意思,不知何时跑出去买了两瓶伊宁大曲来,有了酒的助兴,车夫们的情绪更加高涨了。小四川当酒官,负责给大家到酒,轮到依明的时候,依明接过酒,嬉笑着拿小四川开起了玩笑:
“嘿,兄弟,我听说你来新疆时连坐火车的钱都没有,是靠两只光脚板跑上来的,那么远的路,多丢人啊。”
喝了两杯酒的小四川满脸通红,思维也变得机敏起来,反讥依明说:
“那我也比你好,我见过你赶车时遇到有泥水的路面,怕把那双仅有的马靴弄湿,脱下来背到肩上,光脚片子赶车哩,你比我也富不到哪里去呢。” 于是两个人相对哈哈大笑。这时候巴给改换了话题,严肃地说:
“哈尔散,你说,这世上真的有鬼吗?上次我开机车回哈拉土拜,走过 “推推大坂” 路口那儿的老坟茔,阴天的夜晚,天很黑,可有几个绿火漂浮在地面上,朦朦胧眬地发着光,而且总是跟着我的机车跑,我快它们也快,我慢它们也慢,吓得我头皮子发麻,你说是真的遇到鬼了吗?”
“哪里有鬼?那大概是种羊场的老坟茔吧,老坟茔里埋的人多,人的尸骨里有磷,会自燃,也许是磷火吧。” 哈尔散很有把握地回答他。
小四川有些紧张了,赶快说:“别讲这些,怪害怕的。依明大哥,你讲一个好听的笑话吧。”
“我讲了笑话你可要喝一杯酒。” 依明说。
“好吧,朋友们。” 依明狡黠地笑着讲了起来:
“有一回,那大概是个礼拜天,是赶集的日子,老乡们想挣点买茶叶的零花钱,就都到汉人街上去摆地摊,卖些自家产的时鲜蔬菜,香甜水果,活鸡活鸭什么的。汉人街上赶集的人特别多,人来人往很热闹,一个穿了长袷袢的老汉从人群里走了过来,家里的老太婆要他买一只鹅回去做抓饭。可是,他其实是一个穷人,手头的钱根本不够买一只鹅,转了好一会以后,不甘心空手而归,就决心偷一只,不敢空手回家。于是趁卖鹅少年不注意,从地摊上抓起一只大鹅迅速塞到腰身和裆都很肥大的大裤裆里,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了那少年的地摊。可是他的举动被旁边卖活鸡的大婶看到了,大婶告诉了卖鹅的少年,那愤怒的少年便循着背影追赶偷鹅的老汉。老汉在拥挤的汉人街上拼命地逃跑,可他年老体衰,一会儿就跑不动了,何况那只鹅夹在裤裆里跑起来也不方便,跑了一会儿他只好在一个就近的地摊前蹲下,假装买洋柿子(伊犁人对西红柿的称谓)的样子,想躲过那少年的追赶。讲到这里依明停顿了一下问小四川说:
“嗨,兄弟。你猜,接下来会怎样?”
小四川摇摇头不解地说:“我不知道。”
“你这个傻瓜。” 依明又接着说:
“那鹅在裤裆里憋闷得难受,趁老汉蹲下的时候,把头伸了出来,看见面前摆满了洋柿子就高兴地吃起洋柿子来,引起围观者哄堂大笑。
这包袱一抖,小四川前仰后合地大笑了起来。
我也跟着大笑,但又觉得有些荒唐,可又转念一想,这些一年四季在严寒酷暑中奔波劳碌,吆赶牲灵走四方的,挣不了多少钱的底层大围观者众又能怎样呢,他们有什么快乐呢?用一些荒唐的故事在有人请他们喝酒的时候自我消遣一下,也是他们在自我减压,自寻快乐吧。
大概巴给又觉得应该转个话题了,就说:“哈尔散老哥,你唱个小调吧。”
听说要唱小调,我可是高兴了起来。因为我知道不少老伊犁人,都会唱些好听的民间小调,那些小调大多是一些西北地区的原生态民歌,是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或者是俄罗斯族的民俗歌曲,大多幽默、诙谐、滑稽,在民间很受欢迎。高兴的我,叫过来一个提篮小卖的少年给了他几块钱,要他去再买两瓶酒来,又另给了他一元钱说:“好巴郎,快跑,这是你的跑腿钱。” 那少年高兴地跑去买酒了。
哈尔散已经轻声地唱了起来,是一首极其好听的维吾尔民歌 “黑眼睛”,我不能完全听懂维吾尔语的歌词,只能听懂大概意思:
我的黑眼睛的姑娘
啊,我的姑娘
我愿为你献出我的生命
啊,我的生命
……
愿为爱情舍弃生命的小伙子呀
小伙子
啊,你给我
增添了多少苦痛
酒后的马车夫哈尔散用他全部的深情歌唱。他的嗓音有大西北的沧桑,带了嘶哑,但不狂躁,不喊叫,很优美。他用沧桑(他本人就是沧桑之人)与深情演绎着那本来婉转、细腻的维吾尔曲调,使歌声很感人。那开票的女人被歌声吸引,也来到了我们的房间,这一回他不再咋呼,整了整花格头巾,静静地坐在炕沿边,坐在巴给的身旁,听哈尔散歌唱,微笑着一声不响认真地听。
哈尔散唱了一首又一首 —— 当然,如果没有酒,他们是不会那样歌唱的 —— 大多是一些又忧伤又甜蜜的歌。当然,其中也有些不够文雅的小调,例如 “尕马儿骑上,枪背上,户家门上放两枪,大姑娘捎在马上……”
例如 “黑下良心的马步芳,我骂你的娘,你抓了丁又抢粮……” 等等。
当哈尔散唱到俄罗斯歌曲马车夫之歌的时候,小四川落泪了。他很不好意思,拼命地克制自己,说自己流浪四方,吃尽人间疾苦,至今都没混出个人样来,连个驴车夫都算不上,说他不过是因为想家才落泪的。一会儿又自我安慰说,没什么,只是想家而已,而且人谁能不想家呢?
依明笑话他说:
“你这个四川帮帮,说得好听,大概是想娶老婆了吧。” 小四川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时候,巴给也唱了起来。彪悍、强壮的巴给嗓音稳重、有力,只是酒喝多了,歌声有些断断续续的,但年轻强壮的他,歌声里没有悲伤,没有忧愁,没有失落。他的歌声是真诚、快乐的。他唱的是一首西北风的情歌小调:
我送我的大哥
黄羊坡
黄羊坡上黄羊多
一只黄羊两只戈(伊犁人称羊角为羊戈)
哎呦
大哥你想着我
……
我送我的大哥
清水河
清水河边两只鹅
前面的公鹅飞过河
哎呦
后面的娇鹅叫咯咯(哥哥)
这一回小四川和依明都轻松地笑了起来。
我已经认识巴给多年,只知道他喝酒从来不醉,知道他一次可以吃四十串烤肉(在伊犁那时候五分钱一串)再加上一大盘凉粉(那拌凉粉的清凉汤汁与山西的,陕西的,天津的都不一样,是一种极其好吃的,有自己伊犁特色的味道,至今我都不能忘却,好想吃一口伊犁的凉粉啊。),但我从不认为彪悍的巴给还能完整地唱出一首动听的情歌。在马车店里的那一晚我有机会领教了,很佩服这个在哈拉吐拜乡接受再教育的小青年,懂得了底层的人也是不可貌相的。
在充满汗味、牲口味、烤肉味、莫合烟味的车马店,在拥挤、不干净有虱子的车马店,在社会最底层,那样住宿一两夜,当然算不上是什么文明幸事。但那时候的车马店里少有冠冕堂皇的各式诈骗者、劫掠者,更少有打扮时尚、靓丽的卖身小姐。那里也没有疯狂的物欲之火。在那些住店的穷人中你可以接触到朴实,接触到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与迁就。人们当然不能赞美贫困,不应以一穷二白为荣,但人们怎能不被朴实与真诚所感动。
另外,现在进出高档豪华宾馆的那些贵人们,也大可不必为那时的艰苦,为那时极低的住宿条件而可怜我们这些人的青春。对于我们来说,那时候的我们,有那时候的快乐。我们没有绝望,不祈求奢华,也从来没有颓废。
那一晚我睡得很安稳。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发动了机车。哒哒爆响的机车开出车马店的时候,我听到身后传来了那开票女人断断续续的歌声:
走哩,又走哩
我的情哥哥
骑上马儿又走哩
马褡裢里的东西
越走越少哩
心上的心事
越走越多哩
……
那歌显然是唱给巴给听的,但我们没有停留,因为哈拉土拜的山路很难走。我们必须尽早赶路,赶在天黑以前一定要翻过推推达坂。
现在的伊宁,在党的领导下,在内地省份的全力支持下,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经济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是十分漂亮、繁华的边疆城市了,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市政、交通、住房等等更是鸟枪换炮了。
我想,那些朴实与真诚,那些和谐与团结会长存,我们绝不允许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破坏各族人们赖以生存的和谐与团结!
今日伊宁市公园街一巷已是繁华尽显,毛驴车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私家车
那是哪一年呢
心中已然
没有了记忆
只知道
那一年
我是一匹快乐的驴
跑着
跳着
叫着
拉着沉重的板车
走过每一个街区
而你是那吆车的把式
打着
骂着
爱着
赶着我
踏遍所有的
泥泞与崎岖
为了那一碗饭
我们两个
哭着
笑着
伤着
痛着
走啊 走啊
直到拉不动了的那一天
才知道 原来
你叫生活
我叫伊犁
本期编辑邱晓伟
关注伊犁老故事